关肇邺,1929年10月4日出生于北京,中国工程院院士,建筑学家,一级注册建筑设计师,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。
关肇邺1947年考入燕京大学理学院学习。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,并留校任教。1981年至1982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。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。2000年被授予设计大师称号。
关肇邺注重现代建筑和中西古典建筑的历史和理论研究,在探索具有时代特征、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新建筑方面取得成果。
人物经历
关肇邺从1982年设计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开始,陆陆续续设计完成了1986年云南大学图书馆、1989年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国际竞赛方案、1991年重庆大学新图书馆和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、1994年海南大学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新馆,直到1998年兰州大学图书馆,他对图书馆的设计始终重视、持续设计。关肇邺对此解释说,这是其性格的选择,也是时代的需要。他在长期建筑实践中,把公共建筑划分为商业类和文化类两种,前者的艺术表现于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和视觉效应,刻意追求的是标新立异,突出自我、追求时尚;而后者的价值取向则刚好相反,不追求外形的新奇突出,不夸张炫耀,着重于总体的和谐,在朴素的外貌风格中表现更深层的思想内涵,经得起时间的考验。
1983年,关肇邺从事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的设计。清华大学图书馆老馆位于清华大学核心区,大礼堂之东北,分两期建成。1919年首期由美国建筑师享利·墨菲设计,1931年由杨廷宝先生设计了第二期。新馆即第三期,面积22000平方米,约为前两期建筑面积之和的三倍,在当时的清华校园中必是第一庞然大物,如何处理新老建筑的关系是突出的难题。关肇邺的设计是将新馆五层的高大体量退到后面,而把与老馆相同的二层部分放在前面,继续加强了对礼堂的衬托作用;主要入口没有按一般做法置于明显突出的位置,而是隐退到庭院之内,以避免对老馆入口形成抢夺或压倒的态势;外观采用与清华园老区统一协调的红砖灰瓦,门窗形式根据结构经济和阅览室家具模数做了必要的调整和创新,取消了挑檐下复杂的牛腿等装饰;几个主要入口处采用了大面积玻璃和砖拱形符号。新馆就在空间、尺度、色彩和风格上保持了清华园原有的建筑特色,富于历史的连续性,但又不拘泥于原有的建筑形式,透出一派时代气息。关肇邺针对某些质疑,在《建筑学报》上撰文《重要的是得体,不是豪华与新奇》,再次阐明了他的设计理念。“得体”成为关肇邺设计的一个核心原则——没有不变的个人风格,只有“得体”的适合建筑自身地位及周边环境要求的设计才是最好的。
1929年10月4日,关肇邺出生于北京,原籍广东南海。
1947年,关肇邺从美国教会办的北京育英中学毕业,考入燕京大学理学院学习。
1948年,梁思成在燕京大学作《中国建筑的特征》讲座,关肇邺被讲坛上梁思成先生渊博的学识和学者风度所折服,又专程到清华看了建筑系(当时清华建筑系建系仅两年)的校庆展览。
1948年9月,关肇邺放弃了燕京大学一年的学历,转入清华大学建筑系一年级学习。
1952年,从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并获得工学学士学位。随后在清华大学建筑系
1981年至1982年,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作一年。
1984年,晋升为教授。
1990年,任博士生导师。
1995年,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。
科研成就
建筑作品
1956年春,关肇邺26岁便担负起清华园中的上万平方米11层教学主体楼群的设计。虽然这是一项很重要的“标志性建筑”,标准可适当提高一些,但他坚持“适度经济”的设计原则,工程建设成本控制在只有80元/平方米。这段实践成为其“适用、经济、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”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。
关肇邺从1982年设计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开始,陆陆续续设计完成了1986年云南大学图书馆、1989年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国际竞赛方案、1991年重庆大学新图书馆和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、1994年海南大学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新馆,直到1998年兰州大学图书馆,他对图书馆的设计始终重视、持续设计。关肇邺对此解释说,这是其性格的选择,也是时代的需要。他在长期建筑实践中,把公共建筑划分为商业类和文化类两种,前者的艺术表现于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和视觉效应,刻意追求的是标新立异,突出自我、追求时尚;而后者的价值取向则刚好相反,不追求外形的新奇突出,不夸张炫耀,着重于总体的和谐,在朴素的外貌风格中表现更深层的思想内涵,经得起时间的考验。
1983年,关肇邺从事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的设计。清华大学图书馆老馆位于清华大学核心区,大礼堂之东北,分两期建成。1919年首期由美国建筑师享利·墨菲设计,1931年由杨廷宝先生设计了第二期。新馆即第三期,面积22000平方米,约为前两期建筑面积之和的三倍,在当时的清华校园中必是第一庞然大物,如何处理新老建筑的关系是突出的难题。关肇邺的设计是将新馆五层的高大体量退到后面,而把与老馆相同的二层部分放在前面,继续加强了对礼堂的衬托作用;主要入口没有按一般做法置于明显突出的位置,而是隐退到庭院之内,以避免对老馆入口形成抢夺或压倒的态势;外观采用与清华园老区统一协调的红砖灰瓦,门窗形式根据结构经济和阅览室家具模数做了必要的调整和创新,取消了挑檐下复杂的牛腿等装饰;几个主要入口处采用了大面积玻璃和砖拱形符号。新馆就在空间、尺度、色彩和风格上保持了清华园原有的建筑特色,富于历史的连续性,但又不拘泥于原有的建筑形式,透出一派时代气息。关肇邺针对某些质疑,在《建筑学报》上撰文《重要的是得体,不是豪华与新奇》,再次阐明了他的设计理念。“得体”成为关肇邺设计的一个核心原则——没有不变的个人风格,只有“得体”的适合建筑自身地位及周边环境要求的设计才是最好的。